本文目录一览:
急需290亿谁来接盘?恒大汽车迎来生死危机
近期,恒大汽车再度引起市场关注。据悉,中国恒大在3月22日公布了一份境外债重组方案,其中详细阐述了汽车板块在恒大债务重组中的关键角色。根据该方案,恒大计划将其持有的恒大新能源汽车股份以两种方式处置:一是寻找战略投资者进行出售,二是进行质押,向债权人发行强制可交换债券,将债权转换为恒大新能源汽车股份。据了解,恒大将质押约30.95亿股的恒大新能源汽车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28.54%,预计重组生效日为2023年10月1日。
随后,恒大新能源汽车发布公告,公告揭示两点核心内容。第一,公司当前面临停产风险,若无新增资金支持。这表明恒大汽车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正在艰难维持运营。第二,公告表示若能在未来获得超过290亿元的融资,公司仍计划推出多款旗舰车型并实现量产。这一表态似乎在向市场描绘一个前景乐观的未来蓝图。
总体来看,这些公告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一、恒大汽车目前的价值仍在于其所持有的股份,因此公司必须维持运营以避免股份价值缩水。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恒大汽车不能垮掉。
二、尽管恒大汽车已采取一系列节省成本的措施,包括裁员、停薪等,但目前仍面临停产风险。这是公司目前面临的实际困境。
三、恒大汽车在寻求新的投资时仍积极展示其能力,表示只要获得足够的资金,便能推出新款车型。这似乎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息:恒大汽车的停产只是暂时的资金问题,而非能力问题。但面对新能源投资热度退潮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成功融资仍存在不确定性。
四、尽管有传闻称有企业有意收购恒大汽车,但目前来看,这些传闻并未转化为实际行动。广汽集团主要精力在扶持埃安上,一汽集团则因内部调整及市场竞争态势难以在短期内接手恒大汽车。此外,随着汽车行业管控趋严,跨界资本的进入也越来越难。因此,找到“接盘侠”对于恒大汽车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五、如果未来几个月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恒大汽车可能会面临终局。对于这一前景,市场普遍持谨慎态度。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注:配图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恒大汽车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沉寂许久的恒大汽车再次陷入困境,近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在无法获得新增流动性的情况下或将面临停产风险。为了解决资金压力,其旗下瑞典子公司NEVS宣布启动“冬眠计划”,实际上就是大规模裁员,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裁减320人,占员工总数的近95%。在公开惨状后,恒大汽车向资本市场寻求290亿融资以渡难关。可以说,恒大汽车并非缺乏能力,而是资金枯竭,只要资金到位,梦想就能照进现实。
公告显示,恒大汽车自去年10月底开始交付的恒驰5,至今仅交付了900辆。然而,恒大汽车曾宣称,这款车的预售阶段订单就已超过3.7万辆。数字对比之下,不禁让人质疑究竟谁在夸大其词。恒大造车的步伐可谓迅猛。2019年8月,恒大正式发布恒驰汽车计划。不到两年时间,即在2021年4月,这家初出茅庐的房地产巨头就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涵盖各类级别的“恒驰九子”。许家印设定的目标也极为惊人,恒大汽车力争在3至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在短短时间内推出九款新车,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堪称前所未有的壮举。
然而,比起发布新车,恒大汽车更急需证明自己的实力并非只是空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恒大汽车选择了砸钱的方式。首先是获取生产资质。恒大通过收购NEVS公司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随后,恒大汽车迅速自建工厂,广西基地一期工程迅速投入建设。此外,恒大汽车在产业链上秉持着土豪式宗旨,与多家顶级供应商合作。然而,尽管投入巨资,恒大汽车的进展却不尽如人意。恒驰5的量产过程反复跳票,一拖再延。品控问题频发,用户反馈存在诸多缺陷。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供应链把控能力的不足以及对自研技术的缺乏。
财报显示,恒大汽车近年来持续亏损,负债总额不断攀升。母公司也风雨飘摇,无法进一步为造车提供资金支持。在量产前就已负债累累的恒大汽车,依然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全部投入到首款量产车中,企图通过押宝一款车为资本市场注入兴奋剂,扩宽融资渠道。然而,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品质的重要性。恒大汽车太过着急,根本顾不上其他因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其他八款恒驰车仅仅是摆在展台上的模型;解释了恒驰5预定订单背后的刷单行为;解释了工厂存在的裁员停工现象等问题。
回到现实,截至3月23日公告发布,恒驰5总共交付了900辆后,恒大汽车再次面临流动性风险的问题并公开寻求融资。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的狂潮中,许多跨界企业纷纷涌入市场。但恒大的造车之路却充满戏剧性,从一开始的财大气粗到最后的产品烂尾似乎更像是一个资本故事而非真正的造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恒大汽车或许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身技术、提升供应链把控能力并细心打磨产品,但在资本的驱使下它选择了蒙眼狂奔编造虚浮的谎言。市场的反馈真实而残酷,对于欺骗消费者只能接受无情的抛弃。
本文作者来自易车号电动湃,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